儒家思想将人视为爱人,将利他之心视为最高理想,贯穿于中华文明的核心观念。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告诉我们好的东西要与他人分享,不好的东西则不能强加于人,这看似简单,但实践起来却十分困难,历史上,唐太宗减刑宽狱,创造了贞观之治,而秦朝暴君胡亥却导致了国家灭亡,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全球只有中国为所有人提供免费治疗,不分年龄大小。
1、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出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或者行为,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、去想、去要等等,体现了一种宽容的态度。【出处】这句话的出处是儒家经典读物《论语·卫灵公篇》第二十四章,孔子对弟子仲弓讲解仁的内涵时提出的。【原文节选】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【译文】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。【赏析】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,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选择,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,以此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同时,这句话的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,如权利斗争、官场勾心斗角等,提醒人们要以身作则,不做强加于人的事情,保持公正和良知。【注释】己所不欲:是指自己不想要的,不喜欢的事物或行为;勿施于人:则是不要强加于人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愿。【生活启示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,有些人会对我们非常友善,有些人则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和不愉快。
2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中国一个成语故事【成语故事】春秋时期,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?孔子立即回答道:“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,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,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。”仲弓感谢道:“我虽迟钝,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。”【成语举例】同一不知,在卑人则毫无忿怼,在郡主则视若寇仇,恐亦非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之恕道也。
3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人故事故事: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,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,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,致使一个人冤死。真相大白后,李离准备以死赎罪,晋文公说:官有贵贱,罚有轻重,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,又不是你的罪过。李离说:“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,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。现在犯了错误,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,我又怎么做得出来”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出自《论语-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》。意思为自己不喜欢,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,扩展资料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哲学思想:对于一个命题,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而不是仅仅从片面出发得出偏见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“己所欲,施于人,”从逻辑学可以看出,原命题成立,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,但是“己所欲,施于人”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个命题的否命题,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。